英国帝国理工最新疫情: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位置
英国人“群体免疫”成功了?
英国的疫苗接种行动正在朝着群体免疫的目标迈进,但目前尚不能完全断定“群体免疫”已经成功。主要原因如下:感染率显著下降: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,新冠病毒感染率已降至去年夏末水平,每1000人中有1人感染,且各地区感染率均有明显下降。这显示出积极的趋势。
据估计,若将英国总人口看作群体,大约3300万至4400万人需要产生抗体以实现全国范围的群体免疫。目前,英国的疫苗接种计划进展顺利,成为全球疫苗接种的典范。疫苗的快速推进使得群体免疫的概念在今日显得更为可行。然而,群体免疫策略并非无条件可行,需要综合考虑病毒特性、医疗资源和公众健康。
从目前来看,英国人的群体免疫显然是没什么效果的。利物浦大学的马修·贝利斯教授说,在没有可用疫苗的情况下,实现群体免疫的过程让人“非常担忧”——若以新冠肺炎病亡率1%这一较低水平数值来估算,即便是英国只有50%的人群被感染也会带来“难以想象”的病亡水平。
群体免疫这个说法是英国提出来的,英国的策略是不严防死守,容忍疫情缓慢进展,期待大部分人在隐匿性感染后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,从而在人群中获得普遍免疫,以控制疫情,也就是通过群体免疫力来防控新型冠状病毒。
一般的做法是透过疫苗注射,事实上,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,根本就没有因放任式的“群体免疫”而成功抗疫的例子。可以这样说,像英美国家口中所说的“群体免疫”,其实就是政府为了掩盖不作为而采取的一种手段,实在是让人感到非常悲哀。
瑞典群体免疫策略是否成功,目前科学界尚没有定论,不过面对国内疫情的复燃,最先倡导群体免疫的英国似乎有点后悔了,开始考虑当初面对疫情的策略是否正确,连媒体的发言都透露出一股酸味。
2025年QS前600英国大学排名一览!重点说一下帝国理工,诺丁汉、圣安的名次...
〖壹〗、年QS前600英国大学排名中,帝国理工学院位列世界第二名,诺丁汉大学和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具体名次未进入前100名,但仍在前600名之内。
〖贰〗、英国共有90所大学上榜,三所顶级学府——帝国理工、牛津和剑桥稳居世界前五。帝国理工尤为突出,今年跃升至世界第二名,成为英国乃至欧洲表现最优异的顶尖学府。帝国理工在科研和就业领域持续保持卓越,并在可持续性指标中排名全球第六。
〖叁〗、全球排名方面,英国的三巨头——帝国理工、牛津和剑桥依旧稳居世界前五,帝国理工更是凭借显著的提升,跃升至世界第二,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。其在科研、就业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发展功不可没,特别是在可持续性指标上,帝国理工超越了牛津和剑桥,位居全球第六。
美国疾管局:新冠R0高达5.7,传播力高于预期2倍
〖壹〗、近期,美国疾病管制局期刊《新兴传染病》发表了一篇研究,指出新冠病毒的R0中位数为7,比原先专家预估的传染性还高了 2 倍。该研究分析表明,武汉地区新冠肺炎流行初期的倍增时间为3-3天。以假设连续间隔为6–9天,新冠肺炎R0中位数为7(95%CI 8–9)。
〖贰〗、德尔塔病毒是当前流行的主要毒株之一,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传染性增强。相比2020年初的新冠病毒,德尔塔病毒的传播力高出60%,英国6月的报告显示新增感染中超过90%为德尔塔毒株。传染性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一是潜伏期变短,接触病毒到体内检测出病毒的时间更短。
这一次放开有多少人感染奥密克戎他不说了
报道称,英国国家统计局去年6月的一份报告指出,二次感染新冠是罕见情况,但自去年末奥密克戎毒株成为主导毒株后,新冠二次感染率开始上升。今年1月,疑似再次感染新冠病例约占英国确诊病例的10%。而在12月6日前的6个月里,疑似二次感染病例仅不到2%。
年12月30日。我国感染人数预计已接近8亿。即自12月7日放开后,中国大陆感染奥密克戎病毒的已超过总人口的50%,大约接近8亿人已感染新冠奥密克戎病毒。
奥密克戎复阳的概率大约在2%~16%左右,但具体概率因人而异。以下是对这一结论的详细解释:总体概率范围 奥密克戎复阳的机会大致在2%~16%之间。这一范围是根据现有数据和研究得出的,但需要注意的是,由于个体差异和多种因素的影响,具体每个人的复阳概率可能会有所不同。
发表评论